“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和钙。”要知道,原来这些东西都是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曾经难以盈利甚至遭受巨额亏损的锂矿企业,今年却赚得盆满钵满。采矿业的毛利率甚至超过了大多数高科技公司。以天齐锂业为例,根据其7月14日发布的中期业绩预告,净利润将达到96亿元-116亿元,同比增长110.89倍至134.2倍。
除了锂电赛道上的公司,其他公司也在赚大钱。北交所正式开盘首日,一哥的市值就被贝特利拿下。这是一家以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碳纳米材料为主营业务的新能源材料公司。386%。还有天科和大,做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晶圆,2019年估值超5亿,2020年首期估值达到54亿,增长近10倍。
这条赛道的抢眼吸金能力自然引起了众多机构的关注。名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新材料赛道已披露2022年国内融资事件389起,融资总额约500.83亿元。
此外,据星矿不完全统计,2016年初至2022年7月末,已有180余个名称为“材料”的专项基金备案,而2011年至2015年仅设立21个。
参与新材料的机构中,不仅有深创投、红杉中国、IDG资本、财富资本、高瓴资本、源码资本、松禾资本、锋锐资本、启富资本等VC/PE机构,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小米等产业资本也非常活跃。
一些正在加紧学习新材料的者表示,现在的者真的很难。他们生活和学习。近两年的研究领域从新能源到新材料,从区块链到元界,从半导体。上web3,堪称天文地理知识,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在虚拟世界中也一样。
除了自学,院校也在人才市场开启了招聘模式。有百强地产公司CVC招聘总经理新材料方向,薪资700-100万不等。
从整个人才市场来看,新材料人才也是紧缺的。据猎头介绍,材料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完全不用担心工作,每人7-8个offer。要知道,新材料专业早就是冷门、无人问津的专业,甚至被称为“天坑专业”——学习时课程枯燥难懂,而且没有毕业后还有很多路要走。工资低,机会少,工作环境也不太舒服。
因此,即使是材料专业的学生也看不起他们的专业。甚至在一些985学院,学长和学长也会主动“劝导晚辈”,要么早点学编程,要么转行上网;还是早点准备公考,争取毕业上岸。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天坑少校”会突然成为“天子”,成为市场上大家追捧的对象?
多年来,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等行业发展迅速。下游应用上线后,大家发现上游存在一个重要缺口——供需关系紧张,价格居高不下。
以新能源行业为例,这种来自上游的限制就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来。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导致上游原材料产能无法及时跟上。今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从2020年6月的44213元/吨到2022年6月的479527元/吨,两年涨了10倍。
碳酸锂价格的飙升也让原材料企业暴利。2021年,天齐锂业实现营收76.63亿元,同比增长137%。2022年Q1实现营业收入52.57亿元,同比增长481%。
但在产业链上,一个取舍,一个成长,有人赚钱有人买单。与天齐锂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游宁德时代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3.62%。
因为宁德时代生产的动力电池需要大量的锂,供应商是像天齐锂业这样的锂盐生产商。据证券公司研究报告显示,动力电池中正极材料占成本的40%左右,是最大的成本来源。
在前段时间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玉群忍不住对上游展开了吐槽模式,“上游原材料资本的炒作给动力电池行业带来了短期的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原材料及负极中石油焦等上游材料价格暴涨。”
除了企业追求利润之外,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关键技术和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正如工信部原部长苗圩所说,现在是“一代材料,一代产业”。新材料被誉为“工业之母”,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无论是最炙手可热的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都必须立足自身发展。当时,韩国通过芯片存储材料的突破,一举实现对日本半导体产业领先地位的超越,韩国半导体产业也因此成为产业升级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三星、LG等韩国电子企业上升,松下、索尼等日本企业相对下降。
在我国工业由大变强、频频被帝国主义国家封锁的情况下,材料等基础学科的意义骤然增加。但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我国的一些关键材料长期被国外垄断。
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的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查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仍处于空白状态,52%依赖进口。除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显示材料材料外,生物医用材BBIN bbin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
因此,必须把大国的重要武器掌握在自己手中,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强调,“关键材料没有突破,先进制造就是空中楼阁”。没有高质量和高性能的材料,先进的设计和理念就难以实现。
得益于国产替代,我国新材料产业的运行速度也快于其他国家。2011年,我们的产值只有0.8万亿元。2019年更是飙升至4.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2%。根据工信部预测,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5年年均增速仍将在两位数以上.
综上所述,新材料产业绝对是一个未来前景无限的朝阳产业。核心原因有三个:太重要了。简直太赚钱了。而我们太矮了。
长远的重要性也直接决定了任务的艰巨性。新材料从研发到商业上市平均需要18年时间,甚至是新药研发平均12年时间的一半。
此外,即使投入巨大,也不一定能看到相应的回报。有些材料多年不温不火,而这正是赛道本身BBIN bbin的问题——处于小众市场,一直未能在下游找到广阔的应用空间。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改变马甲——半导体从“高价”到“半价”的教训至今历历在目。前两年,在资本的追捧下,不少半导体公司在成立一年之内就能估值上亿,经过几轮融资,估值可以暴涨到几十亿。“做水泥、餐馆、海鲜的公司都来做芯片,半导体公司的数量大大增加。”
然而,在蜂拥而至的热潮中,大量的人只是盯着汹涌的金钱,却把硬核技术抛在了身后。著名半导体分析师顾文君曾感叹,在半导体行业的竞争之林中,中国有大象、有狼、有狗,但更多的是兔子和蚂蚁。然而,在国际竞争形势下,大象、狮子和老虎正在BBIN bbin相互竞争,不断融合。
这是一个泡沫,总有时间来消除它。今年以来,半导体新股大举破发,创业公司主动调低估值,不乏明星企业被知名机构追捧,拥有自己的独角兽光环。有业内人士评价,“这些公司已经烂透了”。很多半导体项目这两年拿到的钱透支太多,甚至达不到未来的价值。
因此,面对新材料领域的热潮,我们必须警惕之前在新技术领域所的错误。松鹤资本的吴磊曾直言,人挽救的项目很难具备竞争优势。靠一哄而上,输入资金和资源,想把公司变成独角兽,很难在行业中拥有竞争优势。
新材料的投入首先取决于市场基础。只有有足够需求空间的材料才有价值。吴磊提出,如果我们专注于某种材料,市场规模至少有几十亿,而这种材料只是从商业角度来看才有价值。其次,要有技术壁垒,才能让公司保持较高的利润率,建立护城河。第三,要有整合人才、产业资源、资本的能力。毕竟板凳要冷坐十年,要保证自己活下来,才能创造奇迹。
无论如何,对于者来说,这种周期长、固定大、行业壁垒高的行业,绝对不像简单的互联网应用,也不能按照传统的逻辑去做。
Copyright © 2012-2023 bbin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20210054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