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前景是星辰大海,现状是残血苦逼,今天我们都捞干的。开篇之前,先建议阅读本篇:我对半导体的一些新看法作为铺垫。
中美毛衣战,说白了就是美国卡我们的高科技产业的脖子,尤其是半导体领域。中芯国际订了N年的EUV光刻机现在还没个消息,基本也就那样了。
半导体这东西,西方是发明的老祖宗,这是我们的先天的不足。比如我们大概都能炼个陶陶罐罐、破铜烂铁,但你说要我们老百姓炼个玻璃出来,这个我们确实不会。毫不客气的说,所谓的晶圆、硅片等,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玻璃。这玩意就是西方搞出来的,玻璃是西方工业的种子,各种生根发芽,然后就各种牛逼碾压了我们。比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试管、晶体管等。
因为我们不会,所以就认为只要是半导体,我们就天然的认为牛逼、有一种天然的崇拜感。认为这是高科技产物,其实不是的,主要是这个行业的进步迭代太快了,也就是业内人士经常说的【摩尔定律】。而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最难最难的那一块其实是【软件、编程、算法、代码等】。这东西也是西方发明的,这就类似于半导体行业的文字,这其实就类似于自动化,你给出某个指令,然后让这个机器去执行。最简单的比如我们以前玩俄罗斯方块,现在的各种APP、游戏等,这些都是在屏幕上完成的。要是搬到现实中就算人工智能、自动化、无人驾驶等。
半导体是载体,而程序是灵魂,没有程序驱动的载体那就是一个尸体,而电和磁则分别提供了两种对内和对外的动力。(磁提供了信号、网络等)
所以其实现在每一个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电脑等是一个非常精密的机器,需要非常多领域的配合才能完成。这一点我想说某些穿越剧,带着手机过去,居然还能打电话,这真特么扯,古代天上有卫星?地上有通信基站?
言归正传,我们谈半导体。通过上面看似一大篇的废话,其实我想说的就是,软件的重要性,硬件我们目前的水平只能用不落后来形容,但是软件那就真的,我甚至可以说还停留在20年前,没有任何进步。
我们表面上看到的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其实就类似于两个针锋相对的圆锥,是一个镜像关系,一面是硬件、一面是软件。微软、苹果其实走的都是类似的路线,完成了垄断,他们打造了硬件和软件的双重生态,所以能完成双重的供应链卡点。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双重的平台,这种商业模式是最高级的,简称收租模式,券商、赌场、电商平台本质上都是这种模式。他们有足够的实力能将买家、卖家都粘在上面,然后两头收费。这种事其实谁都想搞,猪盘、资金盘其实即便也都是这个模式。
扯远了,我们说回到半导体。我要强调的依旧是半导体上的软件,比如操作系统、APP、算法、编程等,这一块我们太欠缺了。我们目前走的路线基本上先攻克硬件、再攻克软件。在经济上是这样,在半导体上也是这样。
今天我们重点说半导体的硬件部分,但是我要强调的还是半导体软件部分的重要性。这才是真正黏住客户的东西,这也是微软、苹果等硅谷企业的真正牛逼之处。当这些软件绑架了你的所有,那么你舍弃的成本就太大了,这一点玩游戏的人对腾讯一定有这样的体会。(我举个例子:假如国家规定苹果手机不能适用微信、QQ、支付宝、淘宝,你是苹果手机的用户,你会怎么选择?只要你在中国,我相信你离不开的绝对不是苹果手机,而是手机里的那些软件、APP。中美博弈还不到彻底切割的那一步,这是互相伤害,美国玩不起。)
中国目前的半导体产业并不落后,但也并不强,只能说勉强能跟上队伍,不掉队。这个现状是覆盖中国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比如电容、电控、主板、电池、屏幕、内存芯片、CPU芯片、指纹识别芯片等。
现状注定了我们,还只能苦逼的追赶,微利、不赚钱甚至连年亏损,但是我们不得已,只能这样,否则就掉队了,你连人家背影都找不到。这就比如蘑菇蛋,中国要不是60年代做了出来,今天的时局我不敢想象,大家参考一下今天的伊朗就知道了。
就目前来说,我看不到中国在半导体的软件方面有什么布局,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硬件还不够强大,不足以让我们齐头并进,一个大国要做的事情确实实在是太多了,轻重缓急,这不是我能妄言的。
所以,我今天要说的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未来一定很美好,但当下的现实很骨感,我们的企业能盈利就已经是非常牛逼了,大多数还是连年亏损。要知道这还是建立在国家一系列补贴的前提下的,如果这背后没有国家的支持,那么这些企业分分钟撑不下去,所以这也就造成了这个行业有很多的骗补、以及那些骚操作等等。反正都是亏钱,烧钱,那么干脆直接把这笔钱贪掉、腐败掉等等,所以这个行业真的很难,蝇营狗苟太多了。
当下浮躁的中国,半导体行业能真正沉下心、认真干事情的人真的不多、凤毛麟角。(武汉弘芯事件现在还没个清楚的交代~)
因为能简单的赚钱,谁愿意苦逼的搞研发、连续亏钱、各种压力还不讨好。这现状真的很让人绝望,但还好我们有华为,可悲的是我们只有一个华为。
华为要是不做手机,华为就真的只是一家隐藏在幕后的一家公司,台积电、博世、东芝等都是如此,日本企业大多数都是如此。他们不做终端品牌,他们只做最上游的批发商和制造商。这就给了我们日本企业没落了的错觉,其实日本一直很牛逼,只是这只有业内人才真正的了解。普通大众只看到了小米,而看不到小米背后的供应链企业、代工企业等。小米和那些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区别就在于主导地位不同,做品牌本质上是求名,做批发商本质上是求利。品牌的兴衰更替非常频繁,而批发商基本很难倒闭,所以日本的长寿企业非常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追求暴利和追求长期盈利之间,日本德国选择的是后者,中美则是想两条腿走路达到两者的平衡。这其实也是由国家现状所决定的,中美都能完成内循环,而日德是小国只能靠产品输出扩大市场、扩大利润。
半导体产业非常复杂,这里面的细化分工我们通过拆手机看内部其实都只是看到个冰山一角,比如光刻胶,你把手机拆了能看到吗?光刻胶的原材料你能看到吗?这些你都看不到,你只能看到那些成品,比如:电池、喇叭、主板、指纹识别、屏幕、摄像头等。而这些其实已经不算是零部件了,而是这个行业里的终端产品。
中国的半导体要想破局,目前看是走先硬后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我们总是对标美日韩台,这就让我们有了一种非常差劲的错觉。工业革命以来,所谓的大萧条、危机、经济危机等,其实都是供给过剩造成的,说白了就是生产水平太强大,而消费水平跟不上。人们消费不了这个商品,所以供需失衡,危机爆发。人们总是喜欢用放水、通货膨胀的角度来解释此类危机。其实不是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才是重点。
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地方,贵的东西越便宜,生产力水平越低的地方,便宜的东西越贵。(你知不知道五菱几万块的汽车,到了国外其实卖十几万,这就是其中的一个解释。)
那么你把本来就贵的地方卖到穷、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地方,他们能消费得起码?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能怎么办呢?方法有两种,1.提高穷人的消费水平,2.剥削穷人让其永远为奴。
目前其实中国走的是第一条,美国走的是第二条。我们看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美国和南美洲的关系就明白了。
中国的每个行业都要为一带一路这个终极战略服务,尤其是目前的对内改革,对外合纵连横铺平道路。到时候才能输出我们的产品、服务、商品、人民币、中国制造、基建等。
任何人都拒绝不了硬件,因为这是可以速成的,而软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产生质变。所以对于半导体不要有局限性、也不要有盲目性,这只是中国众多行业的其中之一而已,就算再重要,也要考虑投入成本,而不是不计成本。比如假设中芯国际也能生产出5纳米的芯片,但是良品率是10%,台积电是90%;台积电每块芯片净赚100块钱,我们每一块倒贴800块,这事能干?爱国?这是脑残。
芯片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品,不是用来看家护院的门神。当今天下,打仗还要你嗷嗷叫的往前冲?奋勇?不怕牺牲?别闹了,打的就是科技和钱。没有这个你根本打不起,俄罗斯、美国都不敢撕破脸,因为谁都怕。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依旧任重道远,我们只需要踏实的日拱一卒、精益求精,其他的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半导体只是个普通的消费品,不要神化了半导体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蒸蒸日上,我们以为这是应该的,我们总是往前看。而实际上经济倒退的国家到处都是,我们向上、自强这无可争议,但这也要基于自己的现状,而不是“穷兵黩武”,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半导体再重要也只能往后站,一味的争锋、针尖对麦芒毫无意义,美苏争霸这段历史请认真了解一下。
Copyright © 2012-2023 bbin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20210054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