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向日本和荷兰游说,希望进一步限制对中国的半导体等出口。 但荷兰方面一反常态,坚持荷兰和欧洲有“自己的战略”,不愿意进行过度制裁。
据报道,荷兰11%的进口来自中国,仅次于德国。 另外,根据中国外交部的公开数据,荷兰和中国的经贸关系非常紧密,2020年,中荷贸易额达到918亿美元。 荷兰已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荷兰不想因制裁而失去中国市场。 (资料来源《时报》 )
同时,荷兰对美国新上市的《通胀削减法案》非常不满,认为这是以牺牲欧洲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美方希望通过该法案,提高美国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电动汽车等产业的吸引力,将工厂搬迁到美国,帮助美国制造业发展,通过一系列危机转嫁缓解国内通货膨胀。
荷兰经济事务和气候部长阿德里安森斯作为欧洲的一员表示,美国新法案将切实对荷兰和整个欧洲工业产生不利影响,并打击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这种关系,荷兰不能再听美国的话,对于在半导体领域全方位包围中国,荷兰当然没有尽最大努力。 更何况,美国制裁了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荷兰作为供应商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荷兰没有眼睁睁地看着美国把自己推向深渊。
今年10月,美国商务部继续加强对中国半导体的制裁,荷兰是ASMI和ASML两家半导体公司的所在地。 据ASMI称,中国市场占该公司收入的16%左右,美国制裁后,该公司约40%的在华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资料来源:观察者网)
根据这些迹象,荷兰打算强行和美国进行到底吗? 也不能这么说。 荷兰和欧洲都没有准备好与美国撕破脸。
被美方拉拢,荷兰的心理虽非本意,但表现得模棱两可。 阿德里安说,荷兰很少过火,但也没有直接关门,荷兰需要取得平衡。
但他强调,任何制裁都不能阻止中国拥有尖端技术。 中国的技术开发周期很快,所以西方不太天真。
荷兰方面的意思是,在半导体领域,不会完全封锁中国,但也不会站在中国一边,帮助中国半导体的发展。 无论如何,这对中国来说不是坏消息,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来突破技术封锁。
在半导体领域,许多先进工艺掌握在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和其他欧美企业手中,国内目前仍擅长成熟工艺。 近年来,中国的半导体事业进步很快,中方不是不能研究,而是需要时间。
为此,工信部、中科院等“代表队”陆续退出,带领民营企业成立新机构、开发新技术,逐步突破西方技术封锁。
自从很多中国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以来,很多国际性的技术标准化团体都无法合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宣布,将设立全国性的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TC )。 这意味着国家开始统一集成电路的标准化工作。
于是,海思、中兴微电子、中芯国际等芯片企业,腾讯、小米等客户端企业纷纷加入委员会,企业数量达到90家。
在芯片市场上,ARM和X86体系结构是两个主要的主流。 随着技术的发展,RISC-V新格局逐渐兴起,该架构发展潜力巨大,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 倪光南院士也表示,抓住RISC-V这一机遇,可以更快突破中国的芯片困局。
代表队的加入,将迎来中国半导体突围的时刻,可以花时间摆脱西方垄断的局面,掌握技术主动权。
Copyright © 2012-2023 bbin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20210054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