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业巨头塔塔集团计划从波音和空客订购500架喷气式客机,总价值或将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航空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展现出印度在“后疫情时代”重振航空业的雄心壮志。
除此之外,塔塔集团还计划在5年内900亿美元发展半导体行业,以实现印度半导体本土化生产。如此大手笔的发展规划说明,莫迪高调宣布“印度将在25年内成为发达国家”并非胡诌,而是认真实现这一目标。
按照莫迪的规划,印度将在2047年之前成为“正宗”发达国家,据高盛预测,30年后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印度有望在本世纪70年代成为最大经济体。
印度正在大踏步前进,并且立下了“对标中国,挑战中国,最后赶超中国”的目标。
近日,印度国有资产管理部官员正式向中国“发起挑战”,声称印度制造将成为仅次于中国制造的全球第二大经济支柱,并逐步提升制造能力,最后“替代中国”。
那么,志存高远的印度真能如愿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吗?我们不妨就以塔塔集团的两笔入手,看看中印制造业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
先说印度这笔高达上千亿美元的客机订单,尽管目前疫情依然肆虐,全球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但从长远来看,航空公司确实有提前更新换代的必要。
今年7月,我国三大航司斥资2495亿元向空客订购了292架A320NOE,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中企又向空客买下了140架客机,而且随着中欧关系回暖,预计后续还有可能继续扩大订购规模。
按说中国的订单已经够大了,没想到印度来了个更大的,一口气要买500架,而且也是从波音、空客手中购买。
实际上,印度在2019年就曾下过一个价值330亿美元的订单,早已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机买家。
对印度来说,此次购机不仅能够重振航空业,还能让印度航空公司重新抢占国内外市场,用莫迪的话来说,印度将更快实现GDP突破5万亿美元的目标。
其实印度这一行为是值得中国警惕的。日前,我国刚刚交付了首架国产C919,打破了世界民用客机被欧美垄断的市场局面。
消息刚宣布印度就给我们的竞争对手“送去了大礼”,不仅能够获得西方国家的青睐,也挤占了未来几年中国国产机的国际生存空间。
要知道在当前政治环境以及此前的几次坠机事故后,波音的订单就大幅下降,客机滞销问题严重。同时,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又拥有大量的市场需求,此时我国C919的出现一定会成为市场的宠儿。
但印度此番直接大手笔力挺欧美航空业,说不定还能“以资金换技术”,推动印度国产客机的发展。
其实印度早在90年代就开始研究自己的民用客机了,然而搞了十多年还是停留在“打草稿”的层面,进度十分缓慢。
久而久之,印度民用客机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改进和跳票之中,最终因为资金和技术等多种原因不了了之,可见自研民用机并不容易。
想要让“印度制造”变成现实,莫迪必须选择和欧美国家进行合作开发,借用现成的技术,为了讨好欧美,才有了这笔创纪录的交易。
相比印度国产机的前途未卜,我国却早已经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日前,中国商飞向东航交付全球首架C919,预计明年春天就能正式投运。
经过数代人的心血,我国民航市场终于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大飞,相信在后续不断的优化改进中,C919能进一步贴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坐稳第三把交椅的位置。
在之前的珠海航展上,C919首次亮相就拿下了300架订单,到现在为止已经总共获得了超过1100架订单,这充分说明C919足够优秀,不愁没有销路。
C919的起飞也意味着背后万亿产业链的“起飞”,据悉,一架大飞拥有几百万个零部件,背后相关的产业链极其复杂,几乎涉及所有工业种类。
随着C919在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需求量会迎来井喷式增长,中国的材料、制造、电子等诸多行业必将迸发新的活力,整个底层工业基础都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塔塔旗下公司的负责人钱德拉塞卡兰透露,塔塔集团将在5年内900亿美元,在印度本土开展半导体生产业务,并与现有芯片制造商合作,最终建立高端芯片制造平台。
比起简单的组装和应用,显然研发要困难得多。印度之所以要在本土实现上游生产,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印度半导体需求巨大,但严重依赖进口,国内产业链薄弱;二是现如今贸易保护主义横行,中国遭到美国及其盟友的技术打压,印度担心自己也会成为下一个。
和研制国产客机一样,印度搞芯片自研的起步并不比中国晚,但却同样没能走上中国那样的快车道。
其实印度芯片技术并不弱,班加罗尔就号称印度硅谷,聚集着大量的半导体公司和人才,尤其是芯片设计能力是绝对一流。
然而印度却也面临明显的水桶效应,那就是芯片制造业的短板太短,于是印度当局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入驻。
结果外资在印度转了一圈之后,满意地选择了中国。理由很简单,政策相同的情况下,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更加完备。
我国提出,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而印度目前的自给率还不到5%,可以说已经严重威胁国家供应链安全了,于是印度下定决心要实现本土化生产。
可问题还是老问题,不是政策不好,而是营商环境太差。举个例子,印度连最基本的供水供电都满足不了。
再加上原材料紧缺、管理混乱、法规复杂等各种因素,大部分半导体公司都不愿意在印度落地。
不仅如此,美国还“鼓励”印度“大力发展并取代中国”,为此还给了印度不少支持。
所以说,现在的印度有需求、有资金、有政策、还有美国支持,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人才的流失、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依然不能让印度成为跨国公司的首选
一系列现实情况说明,“印度制造”想取代“中国制造”,显然是有些好高骛远了,光凭塔塔集团一家之力,恐独木难支。
实际上就连美国行业协会总裁约翰·诺佛尔都表示,半导体供应链要实现完全的本土化是不可能的,全球范围内的合作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唯有加强合作才能保持产业链正常运转,任何孤立主义和闭门造车都不利于行业发展。
显然印度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想招商引资,但国内营商环境恶劣,想另起炉灶,又不符合客观规律。
尤其是在飞机、半导体这些高端制造领域,别说挑战中国了,连取得一点进步都十分不易。
当然在中低端制造业中,印度还是有一些竞争力的。比如最近美国的苹果公司就考虑将部分业务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富士康也表示愿意在印度办厂。
此前,苹果部分产品就已经实现了在印度生产,于是印度媒体又“飘了”,认为这是印度制造的一次“巨大胜利”,觉得印度能逐渐“取代中国”的地位。
但实际上,说到承接中国的产业链转移,印度或许还要排到印度后面,而越南强就强在能积极融入中国-东盟经济圈,与中国合作谋求发展。
总而言之,如果印度真的想“赶超中国”,至少也应该理性看待中国崛起,务实合作、脚踏实地,虚心学习中国经验,努力改善国内营商环境,至少也要拥有同等规模的工业体系后再去谈理想,而且眼下印度光花钱购买,不钻研技术,最终也很容易落入被西方“卡脖子”的陷阱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中国发展培训网站”正式上线多天,俄方公布两个消息,用事实证明:中国立场很高明
财联社12月12日电,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今年新增了近50GW的可再生能源,今年冬天欧洲能源供应是安全的。但到2023年,仍可能面临高达30...
默克尔称签订《明》是给乌时间强大,普京:我没想到她会这样说,德民众改挺俄
FTX创始人Sam Bankman Fried在巴哈马被捕 美国或要求引渡
Copyright © 2012-2023 bbin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20210054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