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产业在2022年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各国接连颁布产业政策引导芯片制造业回流,全球化的裂缝没有缓和反而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中国本土半导体虽然保持着朝阳势头发展火热,但也面临美国限制和周期低点等诸多不利的外部因素。
2021年,整个半导体产业呈现复苏状态,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不少工厂开始重新投入生产,Gartner在当时预言,2022年半导体行业将继续同比增长13.6%,收入也将超过6760亿美元。
不幸的是,随着2022年全球疫情的新一轮爆发,半导体市场再次陷入低谷,PC市场连续下滑,单季度下滑幅度就已经超过了15%;手机市场的处境更加严重,高通和联发科都面临着需要取消订单并降价销售库存的麻烦,哪怕是苹果这种巨头也将订单量下调了10%。
根据台积电的预测,在2023年,整个半导体行业依旧会处于持续下滑的状态,但在2024年到2025年之间可能会迎来复苏。
半导体需求的锐减导致了整个市场对半导体产业链公司未来业绩的担忧,比如台积电股价已跌40%,今年以来,国内半导体上市公司构成的半导体指数已经下跌了26.8%,37家半导体相关公司股价跌幅超过 30%。所以,整个市场对于半导体行业的情绪非常地悲观。
去年3月,美国政府提出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组成所谓的“芯片四方联盟”,打压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10月份,中国一部分晶圆制造厂及先进半导体相关企业落入了美国新规的限制范围,将无法再进口美国相关先进设备。2022年,国内整个半导体设备的国产率仅为36%,虽然较2年前的7.5%提升了5倍左右,但仍大量依赖于进口,这也给了其他国家钳制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机会。
不过,就半导体市场而言,据SEMI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销售额增长58%,达到29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约28.9%,再次成为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这也是中国市场连续第四年增长。2022年,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仍是半导体设备消费的前三大市场,而且,预计中国大陆将在2023年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对于三星电子、英特尔、台积电、德州仪器等主要半导体企业而言,中国是它们的第一大收入来源地,甚至在华收入占到其中部分企业总营收的一半以上。以三星电子为例,2021财年约1953亿美元收入中,319亿美元来自中国,占比16.3%。公开报道显示,三星在中国西安拥有一家大型半导体工厂,主要从事高端存储芯片的生产、研发、销售,一期闪存芯片项目额达100亿美元。
虽然美国签署了“芯片法案”限制中国国产芯片发展,但就目前来看,“芯片四方联盟”的主要半导体企业在华均有大量业务,其中的韩国三星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更是市场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在高端芯片领域,它们均十分需要中国大陆市场,很难愿意与中国市场“脱钩”。所以,中国目前仍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未来这一局面也将持续很长时间。
2023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仍然面临“需求创新困境”持续低迷,基于PC、手机、消费电子等市场的渐进式创新已经进入衰退期,增量空间显著收窄等问题。
但就国内市场而言,随着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国内市场开始逐步走向复苏,部分产品领域需求环境可能会在3-6个月后有所改善,芯片库存压力会在2023年下半年以后逐步释放,迎来小规模反弹。芯片设计及封装测试等产业链环节、手机、消费电子、工业半导体、数据中心等应用领域的行情也有望逐步恢复向好。
当前,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已覆盖刻蚀机、薄膜沉积、清洗等大部分主要前道设备,部分公司已经量产28nm制程设备,并研发14nm制程设备。在硅片、CMP材料、光刻胶、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靶材等关键材料领域,已出现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半导体材料公司。虽然部分核心技术尚未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较于以往完全受制于人的窘迫局面,国内半导体产业正在逐步走向自立自强。
“十四五”期间,随着中国对 5G、AI、IoT 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大量,以5G网络、工业互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将带动半导体产业的高速增长。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半导体市场供应将达到5385亿美元,其中69%的消费量将来自于中国本土公司。同时,由于国家产业基金的注入,半导体企业将更容易扩张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完成做大做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而半导体芯片就是科技的皇冠明珠、重中之重,科技越发达,半导体就越重要。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我国的半导体产业也已经初具规模,发展半导体产业,除了拉动经济增长外,对于中国维持国内高科技产业的稳定供应链,确保品牌的自主性也起到了关键核心作用。
Copyright © 2012-2023 bbin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2021005409号